【精选】高中作文集锦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作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是一条在树叶上爬的毛毛虫。
每一次,我躺在树叶上仰望蓝天时,我总会起羡慕、嫉妒之心,我羡慕那些蝴蝶,能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而我,却只是一条能够在树叶上爬着的——毛毛虫。
我梦想有一天我能够结茧,然后,破茧而出,变成美丽的蝴蝶,摆脱这狭窄的树叶,飞向那辽阔的天空,向大鸟问好,向白云撒娇,躺在白云的怀里,软绵绵的,真舒服,然后告别白云,继续往上飞,直插云宵,飞到辽阔的宇宙,探索那黑洞的秘密,宇宙的大小……唉!只可惜,这终究是梦;我又痛恨自己,为什么要变成一条毛毛虫,从此,我陷入痛苦之中,就像落入万丈深渊,无法自拔……
一天,我正在床上睡觉,我又想起往事,眼泪一直停不下来!妈妈叫我吃饭,我就强忍泪水说:“我再睡一会儿。”妈妈以为我真的很困,于是就没再叫我,我又继续流泪。突然,我傻了,我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这世界根本不需要我;于是,我偷偷的开始离家出走……
我没有带任何行李,我觉得那已经没有意义了,我就凭着自己乘下的那点力气,能走多远是多远,我开始爬,爬过了一棵大树,两个木丛,三块石头,四根小草,感到疲惫不堪,我觉得我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开始停了下来,躺在一根小草上,仰望着蔚蓝色的天空,然后闭上了双眼,静静的聆听着,享受生命最后一刻,让自己回忆过去的时光,想相过去的美好与痛苦,然后在这回忆中死去…我死也死不得安宁,我一看,羡慕,嫉妒之心又浮现在脑海,居然是几只蝴蝶,我对他们中:“你们笑什么笑,要笑到别处去笑。”一只蝴蝶大声地叫了一声:“我们是在笑你,你真傻。”我没反应,我觉得他们很无趣,于是我只好又用力往前爬,我想,安静的度过最后一刻是不可能了,于是我选择跳草,结束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挑准了一根很高的草,于是,我一步一步往上爬,……终于爬到了草顶,我先歇了一下,然后,我闭上眼睛,用力往下跳,“砰”的一声,我落在一个软绵绵的东西上,我以为我死了,然后升到了白云上,我开始微笑,自己的梦想终于实现!忽然,我听到一个声音,“你在上面干什么,快下来。”我睁开眼,吓了一跳!我竟然没死!居然在一块小蛋糕上,是蚂蚁们正在移民,我一跳,就跳到了他们的食物上,我又沮丧了,赶紧爬了下来,爬进一个草丛中,大声地喊:天啊!我连死都死不了吗?但我不会放弃的!
于是,我爬啊爬,爬啊爬,来到了一条小溪边,我决定跳溪,希望这次没有意外发生,于是,我跳了下去,慢慢地沉入了溪底,我又笑了,忽然,小溪像起了海浪一般,把我卷了上来推进了一片大森林里,我又睁开眼,心里很沮丧,但这一次睁开后,我却笑了,我看见前方不远的一片叶子上,一条毛毛虫正开始结茧,我继续观察,茧破了,一只漂亮的蝴蝶飞了出来,他看见我,于是朝我飞来,抓住我,飞向了那辽阔的天空,我变得自信了,我相信有一天,我也会变成美丽的蝴蝶,飞向那么辽阔的天空,实现我的梦!
我在天空中大声呼喊:原来,痛苦也美丽!
如果近代言情小说家里有高颜值高学历的女性,那就非桐华莫属了。接触过很多种类的言情小说,不论是被吹捧得多厉害的张爱玲,还是各种作品都被改成影视的顾漫。
总之,事隔经年不论多久,桐华的小说在我心中的分量始终很高。虽说跟谁都没有可比性,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而我个人就是更看重桐华在故事构造技巧上的一些能力。
现在很多人都会贬低一下这类题材的文章,这里也包括我自己,但是小说小说,本就是虚构或真实的讲一些故事,百度里小说的释意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也就是说,《红楼梦》《西游记》都属于小说,但又分为文学性的古典小说。这里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小说无偏见,它都是人的思想产物,作者通过自己的三观人生经历文学构思灵感等等给读者奉献出的东西。
而桐华恰恰就处于一个“故事构造强者”的界限上。
可能很多人一开始接触桐华都是因为刘诗诗主演的《步步惊心》。这部穿越剧可以说是轰动一时,该部影片中的女主人设对比其他剧的都十分特别,清冷中孤傲,活泼中又带点满腹经纶。当时被拿来做比较的还有杨幂主演的《宫锁心玉》。
用剧情背景来比较的话,都是清朝时期的九龙夺嫡,《宫锁心玉》更偏向于女主角晴川跟四阿哥八阿哥之间的感情纠葛,性格也偏“小受乖巧型。”而《步步惊心》中更偏向于女主角马尔泰若曦跟各个阿哥之间的友谊戏份,并且,四阿哥八阿哥之间的宫斗戏份更为婉转狡猾一些。性格上,马尔泰若曦有一种小巧中带点腹黑,文静中带点泼辣,坚毅中又懂得如何周旋保命。
总之,桐华小说里的女主角性格,都更偏于自立自强且不失女孩的温柔活泼。再来谈谈她的一些小说情节吧,我个人的观感是,影视里演绎不出桐华写的那个味,每次看她的书总是给我一种特别虐的感觉,就是那种身临其境,用毫不夸张的一句评论并且对这句话负责,就是“想恋爱就看看桐华的书,每次读完都觉得是自己的灵魂在跟男主谈恋爱。”
实在太能感同身受了,且每次都被虐到,看一本心颤好几次。比如那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上下部分都偏虐,桐华校园题材的文不多见,这本书则通过普通少女罗琪琪的学生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来展现出青春的快乐与悲伤。别人写青春,不是同桌就是狗血的三角恋,渣男甩了女主然后同别的女孩睡等烂俗情节,而桐华的小说里,会展现出不同的场景,且都是特别符合一些人的经历,比如台球厅滑冰场歌舞厅等等。
故事中的很多情节既接地气又很真实,且刻画的女主角罗琪琪是一个虽外貌普通但性子桀骜不驯的样子。总之桐华真心是一个故事高级构思者,她的文字总能勾起心底深处的感情,使之与其共鸣。
就是那种微妙的吃醋感,以及失望伤心等等感情,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出来,这是桐华最厉害的地方。
三载年华,悠悠挥去。爱恨情仇,随风而逝。怀着天真烂漫的心步入更高学府,揣着错综复杂的情离开梦想摇篮。回首这一路走来究竟留下了些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我不知道做得对不对,但我知道,我并没有错,因为,这些都是自己最真实的选择。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什么是情?这我不懂,但我知道,那一次次加速的心跳,那一次次默默的凝望,那一次次月下的祈祷,那一次次告别的烦恼。
或许,这就是人最真诚的表达。南中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什么是美?常有人问我这同样的问题,每次都是窃笑而去,也许他们只想取笑罢了。但我的答案一直没变过。如果一位能替他人着想,恭师敬长,诚爱待人的女子也不美丽的话,那我可就不知何处能觅得佳人了!所谓美者,她的爱心就像太阳,虽然看着很小,但却闪耀出光芒万丈,照遍人间每一寸荒凉。就这样将你的心吸引到她的门窗。这第一丝心动,更是这一生的珍藏。这条路还十分漫长,匆忙的过客也只是拥抱了其中一个欲望。
回头欣赏时,也总是飘着一缕缕伤。伴着落花流水般的光阴,也不会忘记,她的名字永远都铭刻在心上,就这样,一辈子珍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我思想的摇篮的学校里,我也曾经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甚喜的是,步入高三才结实个别有志之士。平日的思想等交流大大充实了自我。这开清大哥原则二字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忠孝仁义礼智信,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片刻之情定当终生不忘。这就是我,铁血柔情,侠骨丹心,忠义刚正,这就是最真的情。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什么是理想?每论及此,又是一阵哄笑。我不知别人的看法,但那天堂的大门啊,也早已为我而开。在那满地鲜花,绿意盎然的境域中,才是另一个天下。有人说我高谈抱负,说我愚不可及,说我不可救药。或许这就是没被污染与奴化的本性吧。我不觉得自己的理想与所为有何特别,只是觉得身为一位铁骨铮铮、赤胆忠心的热血中国青年,该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事情。做一点我能做,该做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我不在了,也就彻底不做了。而今迈步从头跃,富贵功名一身荣。
西塞罗曾言:“我对理想的追求,是以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的。”而音乐,正是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谐的旋律、变化的节奏,音乐陶冶性情、滋养灵魂;饱满的情感、蕴藏的思想,音乐亦能催生勇气、振奋精神。以音乐之美怡情,进而以音乐之善育人,方能收获尽善尽美之效。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音乐之美,在于其优美的旋律与律动的节奏。“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曲琵琶,或急或缓,或高亢或低吟,摄人心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二十三弦之器,却能遍拟万物之音、纵揽天地之声,扣人心弦;“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这是江南的婉约软语,如千回百转之淙淙流水,轻吟于心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是塞北的铿锵曲调,如铺天盖地之滚滚黄沙,响彻于心间。从古时的“宫商角徵羽”,到西方的“哆来咪发唆”,人们对于音律、和弦、节奏等等的要求与体验是具有普适意义的。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那些浑然天成的规律是自然赐予世间的礼物,更是人类自身智慧的结晶。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之美,也在于其朗朗上口的歌词与其背后深刻的思想。除了单纯作为一种传递听觉愉悦的工具,音乐亦是创作者们表达自我、寻找共鸣的手段,以特定技巧修饰其表达、强化其主题,才能更易于记诵与传播。是“诗三百”中的重章叠句,以和谐的音韵流传下先民们“在河之洲”的浅唱低吟;是《义勇军进行曲中》“起来!起来!起来!”的反复强化,以简洁而有力的呼喊宣告出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决心;“炮弹要在天空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鲍勃·迪伦在其民谣音乐中发出如诗般的追问……音乐,何尝不是诉说与表达,何尝不似诗词与文章?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音乐之美,更在于其真切动人的情感与饱满充沛的精神。在命运的考验面前,盲艺人阿炳以《二泉映月》尽倾悲恸之情,亦让后人为其潸然泪下,失聪的音乐家贝多芬以《命运交响曲》尽显不屈意志,亦为后世留下无尽的精神宝库;在历史的风云之中,庄重典雅的礼乐之音在“雅乐治国”的西周盛世中诞生,高亢震撼的《马赛曲》从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中走来;在时代的召唤之下,《我和我的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凝聚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价值认同,《飞天》引人梦回丝路,奏响新时代合作共赢的和平乐章……音乐本是个人的艺术结晶,而其背后的情感与精神能唤起世人共鸣、响应时代需求、折射社会变迁,因而具有了更高远的现实意义与传世价值。
“推开美的晨门,我走进善的领域。”一如孔子在陈绝粮之时仍弦歌不绝,你我亦能让音乐成为寂寞时、困厄时、迷惘时灵魂的伊甸园、心灵的桃花源、精神的助推器。愿你我在优美的乐声中深耕心灵的牧场,在激昂的曲调里拔节精神的高度,由美及善,方为至境。
“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正是人们对于意见不合的常规态度。但鲜有人意识到,如此来去,丢失了多少思想的“话语”?
就像余华那样写的,我们活着,生命就只是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独的意味。诚然,谁不曾渴望傲物的自由与独立的生命?我们各拿各的杯子,各喝各的茶,一起向前行走——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没有碰撞摩擦。
艺术家们倒是有这般独立的姿态。在这个社会中,他们可以看上去寒酸,衣衫破旧老土,或是活得狼狈——但他们在自我的领地上是独尊的王者,不败的“权威”,这就是艺术的特权。米开朗基罗就是这样,打破“裸体画只能装饰浴室与房间”的庸俗思想,使它们在神的面前,也是至上的圣洁。
独立有点像修行,每个修道士只能孤独地在人生之书的扉页上刻下自己的风尘。尼采也许就是这样,在自我中高雅地死去。
我们的`刻印,是否也要多一些他人的足迹呢?不可否认思想与生命的独立性,但没有了碰撞,我们的死去便是苍白的,而灵魂也将永远困顿于“不相为谋”的桎梏中了。
升华,需要的是思想的交流!
追溯过去,或许宋朝是文人寻找到“话语”最多的时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的“徘徊”;市井中的伶人乐工,唱着文人的情怀;有陆游咏梅,百年之后又有主席“和陆游诗”……没有文字狱的枷锁,只有赵匡胤对文学“话语权”的大力扶持,每一词一句都闪成思想的火花。百鸟争鸣、百花齐放,“道”有大不同,如果各抒己见拒绝文学艺术的交流,又怎有绚丽的宋代文学,又怎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唐朝?百家争鸣追求的也是一种“和”,如果闭塞了自己的耳朵,捂严了自己的双眼,只留下一张嘴在滔滔不绝,又有谁能听见呢?结局只是“错误仍旧,并且永远是错误”,得不到升华,即使多么美好,却各自消散了。
结局共同的缄默无言,使我们的话语这样丢失下去了。找回话语,却也不是简单的聆听。鲁迅在《立论》中批判了一种“哈哈主义”,指的就是那些身临其中“正视却不敢表态”的人,聆听之后,却没能立论表态。真正的话语是聆听过后的交流融合,开放了眼、耳、口,更要放出思想。
昔者《独立宣言》宣告“不相为谋”的坚决,今者文明的步伐推动社会更进一步:领土主权要独立,各界思想派别可以独立,但闭门塞户自言自说是没有结果的,我们思索、我们寻找。
今天,你的话语呢?
“烦恼”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的。它可能是金钱上的、学业上的,甚至是人际上的。面对这些烦恼,你是否曾想办法解决难题?还是随意地将它摆在一旁,试图逃避呢?
不过在这忙得不可开交,脑袋中充满烦恼的日子,我那贴心的家人们总会教我一些神奇招数,来面对烦恼。每到了假日,爸爸就会带我们出去运动,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这招效果还真不错!我想,如果一直做同一件事,到了最後,脑子也会变钝了!
“烦恼”是个非常普通的东西,没有人需要去怕它。只要抬起头来,勇敢的面对,不要闷在心里,当个郁郁寡欢的人。我相信,这些烦恼所带来的不快乐,将离开你的生活。
不知是哪年,我与奶奶同去了一次农村。说农村实在没错,高高的树,无垠的田地,几十间农舍,几个池塘,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到了真正的农村。
不知是疏忽,还是奶奶认为这里民风淳朴,刚住上五六天,家中的许多东西就被“借”去。开始以为是别人急着用才拿去的,后来才知道,确实是被偷了。
那年恰逢蝗灾,农民收入大减,人人都在过着贫困、挨饿的生活,包括我和奶奶。
我无从得知那几天是怎样过来的。奶奶天天奔波,几乎每天都可以找些东西用以果腹,而有时找不到,只能挨一天的饿。我则每天坐在门槛上发呆,听着青蛙“呱呱”地叫,肚子中也不断产生共鸣。就这样坐了许多时间,看着间间房舍的影子渐渐拉长。我使劲叹了口气,知道今天的食物没了着落。悻悻地站起,只觉天旋地转。走进屋中手伸进裤兜,模到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拿出后,在黑暗中看了看,像块砖头,就随手把它扔到地上。
第二天挣扎着起来,看到奶奶坐在旁边,我翻了个身站起,双腿筛糠般的颤抖,跟着奶奶走出去。四周似乎是雾气连绵,隐约呈现出山的轮廓,就像馒头一样,我想。
漫步徐行,到了一个房屋旁,这房屋显得比农舍略高级些。门虚掩着。奶奶轻轻地敲了敲门,而我直接推了推门。奶奶拖了我一下说:“把你的鼻涕擦了。“我按照她说的办了。然后一位个子不高的叔叔打开了门,示意我们进去。我眼前一亮,天哪,这怎么可能,这是真的吗,竟是一盘大白馒头。我像穷到了极点的乞丐发现了阿里巴巴的宝藏,不顾奶奶的喝止,冲上去吃了个精光。吃完后,我打着饱嗝用感激的眼光看了看那个叔叔,他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又拿起了些馒头给了奶奶。奶奶半推半就终于收下了馒头,感激地说着“谢谢、谢谢。”回去的途中,看到几个小孩,衣服破得不成样子,一直跟着奶奶走,眼睛盯着馒头。我几次轰开他们,他们又跟了上来。奶奶转过身,苍老的面容上好像又添了几分苍老,把馒头分给了那些拖着鼻涕的小孩。小孩们吸了吸鼻子,感激地看着奶奶。我对此十分不解,正要上去抢回馒头,小孩们却一哄而散。
回到家中,奶奶在床边吃着什么,我侧了侧身——那,那不就是“砖头”吗?
外面下起了大雨,雨水从我身上不断淌下,我看着奶奶吃着硬如砖头的馒头,感觉有湿湿的东西从面颊滑过,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