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景作文汇编6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写景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日的暧阳,总是会出现在某片天高云淡的晴空里,溢洒下厚实热烈的阳光。
那一天家里没有人,我带着一丝疲惫走到阳台上削橙子。那个橙子很大,色泽很明亮,我坐在地上埋头削着。
橙子橘黄的颜色好象流过了我的手指,我的刀尖,爬到了我的衣服,我的头顶,我周围的地上。整个人像是坐进了烘焙屋,四周全部都是黄灿灿的温暖。今天的太阳真好啊。
于是随便地抬抬头。
却在那一瞬间呆住。
透过阳台上的玻璃窗,我看见了一整片湛蓝的天空。那么深,那么蓝,一直延伸到无边的尽头,深沉厚重,却又平和无语。那一刻我爱蓝色爱的最深。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却被宇宙轻轻地握住,让我如此自觉地放下所在的不确定感。这就是天空的伟大。
我望着那蓝得醇厚而又不带任何杂质的天空,默默想着会是谁用笔涂下了这层干净无暇的色彩,却又不禁思维停滞。
天空上面还有飘走着一些轻淡的浮云。被整块天空的蓝色衬得也注着些许的浅蓝。它们行走的很轻,好像永远不会被任何事情打扰,只是亘古不变地用自己的步伐行走。一直走到地老天荒。我盯着它们,突然想到了先秦时代剑客们飘飞的衣带。丝轻绸薄,却陪着剑客们路过了多少片竹林,沾湿过多少滴雨露,却永远也不会变脏,只是一如既往地从容和淡定,在每一次剑客转身后留下一个不着痕迹的掠影。我想,也许只有这样的浮云,才能配得上这样伟大的天空吧。
天空的边角,也映入了树枝和绿色的剪影。但是它们已经不再是完全纯粹的绿色。因为它们都象上了阳光金黄的光晕。一切都被修饰得沉静温暖。
我什么都没做,我想我看过了一幅最美的画。
我又重新低头削橙,好像握着一个小太阳
一、训练目标
1.熟练掌握“写景六法”,并在作文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2.培养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的能力。
二、要点指导
写景状物是我们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行诸笔端,拨动读者的心弦。这既是一桩乐事,又是一桩难事。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是我们高中阶段写作训练的重要目标。
写景状物指的是对景或物进行描写或叙述。古往今来,有多少大手笔将险峻的高山、湍急的江河定格在文章里.至今还让人久久回味.从他们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太阳的光芒、月亮的清辉、春风的和煦、冬雪的晶莹……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普通的汉字经过奇妙的组合,带给人们无可言喻的美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写景状物”。
那么,怎样才能把景、物写活呢
1.要抓住景物特征,写出景物特色。大千世界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景物的描写,由于时间不同、作者不同、思想感情不同,写出的文章就各不相同。如同样描写水的“绿”,白居易用“春来江水绿如蓝”表现;欧阳修用“春风绿于染”表现,茅盾用“青玉”来形容,冰心则把湖水比作“一缸浓浓的绿酒”;塞万提斯形容“一乱清溪,像流动的水晶”,而朱自清则说清得“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软、嫩得犹如“鸡蛋清”,“绿”成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他们的这些描写.之所以脍炙人口.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是因为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自己的'特色。
特色从何而来?首先要仔细观察。要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姿态等仔细观察,从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特征来。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作者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抓住了三个峡各自的特征:瞿塘峡是一道闸门,激流澎湃;巫峡像江上一条迁回曲折的画廊,神奇而秀美;西陵峡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正是由于作者有敏锐的眼力,因此,《长江三峡》令人读来过目不忘,极富感染力。其次,要善于比较。我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因为“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泄事物的本质。因此,许多作家为了突出景物特征,都采用比较法,如朱自清的《绿》,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的可爱,说“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一比,把梅雨潭无法用语言比拟的“绿”的特点突出出来了。
2.善于描幕景物的声、色.把景物写“活”,通过声音、色彩的描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在写过虎山水库时,着愈描绘了“七股大水”发出的如万马奔腾的轰鸣声,令读者掩卷之后犹在耳际回荡.那道随作者脚步缓缓流淌着的溪水,如善解人意的女孩儿,静静她流着,读来令人分明听到了那“潺潺”的妙音.由于声音是景物能直接打动读者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从声音去写景状物,不仅可以调动我们用“耳朵”去“听”景物的美,而且可以调动我们的想像,给我们以无穷的遐想的空间。
景物的色彩,直接影响人的视觉,最易调动人的感受,因而许多散文大家在幕景状物时.常用此法。如于敏在《西湖即景》中该样写芍药获:呀上鹃.早已零落.芍药正在竞芳。湖石根下.曲径两旁,一丛丛,一球球.丹红的,绛紫的,米黄的,雪白的,都在笑靥迎人。你捧一朵花在手里,你会觉得她战战兢兢.似乎不胜娇羞,花气袭人.特别在艳阳天气如此。浓香沁入肺腑,你好像要醉倒在花下。”作者着力写了花的色彩,读后令人如置芍药园中。
更多的时候,作者描攀景物时既写声,又写色,写来可谓“有声有色”。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荡着清朗的笑声。鸟的欢噪已经退让到另外一些角落去.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小甲虫便更不安地四方乱闯。浓密的树叶在伸展开去的枝条上微微蠕动,却隐藏不住那累累的硕果。看得见在那树丛里还有偶尔闪光的露珠,就像在雾夜中报眼的星星一样.而那些红色果皮上的一层茸毛,或者是一层薄霜,便更显得柔软而润湿。云霞升起来了,从那重重的绿叶的姆隙中透过点点的金色的彩霞,林子中回映出一缕一缕的透明的淡紫色的、浅黄色的薄光……”文中不仅写了甲虫、树叶、硕果,还写了露珠、霞光,尤其是写出了红色果皮上的那层茸毛或是白霜,观察之细,令人拍案称奇。作者还特别描写了声飞色:果园里沉寂、肃穆.只能听到鸟雀的欢噪,随人们的到来.清朗的笑声又成了主旋律,鸟鸣、人笑共同奏出了美妙的果园晨曲.透过浓密的绿叶.结满了一个个熟透了红色苹果,再点缀上淡紫、黄而且透明的霞光,真是美丽极了.令人心驰神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写得真美呀,我们学校对面就有一个荷花池,我都忍不住去看看那美丽、纯净的荷花呢!
清晨,荷叶上“粘”满了一粒粒的小露珠。风一吹,露珠们被吹得摇来摇去,像一群调皮的小男孩在耍闹。荷叶碧绿碧绿的,圆圆的,如小伞,如扇子,如圆盘。小鱼、小虾们在“小伞”下捉迷藏;小蝴蝶、小蜻蜓们在“扇子”旁边乘凉;小露珠们在“圆盘”里玩耍。
荷花淡淡的清香真诱人,引来了许许多多美丽的蝴蝶、勤劳的蜜蜂。她们争芳斗艳,红的胜火,白的如玉,粉的似霞……她们个个都挺起腰板比美呢!没开的花苞含苞待放,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宝宝,脸蛋红红的,可爱极了;只展开一点花瓣的荷花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在跳着轻快的舞蹈,好看极了;全开的荷花像一位独站高阁看风景的少女,优雅极了;花瓣掉光了的荷花,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的小嘴巴,正放开喉咙大声地喊着:“我成熟了,快来摘呀!”
荷花全身都是宝,作用可大啦!荷叶可以做荷包饭、做中药、泡茶,莲藕能吃,莲子则是夏天清凉解暑的食品。我喜欢荷花,因为她甘于奉献;我喜欢荷花,因为她出污泥而不染!
也曾见过峨眉山的秀丽,也曾见过王府井的繁华,但我心中最美的画,却是每晚回家必经的那条小巷,那条月下的小巷。
小巷其实就在街边,但很窄,也很深,它只有一盏微亮的路灯,而且晚上也很少有人经过。与华灯照射的街市形成鲜明的对比。每天晚上,我穿过白昼般的街市,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静静地走往它的身边,华灯淡去,喧嚣远离,带着惬意静静地走入属于自己的小巷。
这里没有刺眼的强光,没有呼啸的车流,有的只是一点月光和一盏路灯。月光很美,这是我走在小巷一年多才真正体会到的。街市上的华灯太刺眼,太喧闹,而月光是静谧的,因而在街市上永远感受不到月光的美。但在小巷中就不同了,静静的小路,走着静静的我,还有静静的路灯,吸引着月光尽情地展示着自我。它泄在路面上,墙上、树上,仿佛给外物披上了银色的外衣。初中时读过“月光如积水空明”,但我觉得还不够,就像铺了一层棉被,更像下了一层薄薄的雪。月光是清冷的,洒在身上,洒在心里,就像喝了一口雪山圣泉,心中的浮躁顿时散去,洗尽铅华,留下的便是人独立思考的空间。有人说月光是孤独的,这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其实人的心中不能没有孤独,因为这一份孤独,才有了自我的世界,自我的思考。每天我走在小巷里,走在月光下,我便在那份孤独中思考着,感受着,其乐无穷。
再说那盏路灯吧。那是一盏很旧的灯,灯杆微微前倾,灯光也黯淡,很像一位老者,躬着背站在那儿,声音微弱而沙哑。与街市上的灯光不同,他如同月光一样,静静地站在那儿,微微发亮,仿佛只有月亮是它的朋友。人来了,它也不大理会,只专注地与月光对话。曾有人说这路灯要换,我却不同意,这灯在小巷多少年了,已融入小巷的身体,怎可以分割呢?
每晚从学校回来,走进小巷,我就会感到很安全,就是到家了。或许终于有一天我会离开小巷,但这份美丽的孤独,会陪伴我到永远,月下小巷永远是我心中最美丽的画。
奇怪了!奇怪了!
明明已是深秋,甚至已临近冬天,虽调了花,校园里的树,校园里的草,还是自顾自地绿,自顾自地活泼。
在我的印象中,秋是金黄而深红,热烈而深沉,成熟而充实的。记得今年第一次在门前发现金黄却稀疏的落叶。我匆忙翻开日历,才发现秋天已经来临。
也就是在这个秋天,这阵飒爽的秋风吹过,我踏进了这个校门,怀着对这个秋天的向往。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花便战战巍巍地抖落了,草和树却只是微微抬了下头笑笑。
那日,我与母亲走在食堂通向宿舍的林荫小路上,草是深绿的,树也是深绿的,草像地毯一样厚,树叶像绵被一样重。走着走着,“啪”的一声,一种脆物破碎的声音打破了我与母亲之间的沉寂。
不及我开口,母亲便先一步了:“这种果子,我叫不上名儿,但踩起来很好玩,你不信试试”,我顺着母亲的手往地上看过去,捡起来,黄豆一般大小,黑黑的,有一些绿,并且很硬。接着,我就如母亲所说,对这地上随处可见的果子一阵狂踩、狠踩、疯踩。
可我并没有什么好玩的感受----声音,是脚跺地的声音;感觉,是脚跺地的疼痛。我明白母亲是想让我发泄情绪,这果子不过是发泄的对象。
又是一阵微凉的秋风吹过,我独自拖着箱子走在出校门的林荫路上。一路上的草,颜色都有浅有深好像很有规律:最外一层是黄绿由内向外渐变的草,它是最矮的,却自信地昴着头。中间的深绿,同样不高,军人一样挺拔。最后一层是最高的,也是最奇特的。它是那种整齐排列的方块形的“小树枝”,不仅毫无衰色,我竟看到了深绿之中的最显眼的一抹嫩绿,露在外面,好不神气!就像春天提前窜门来了一样,要不是距离太远,我都想上去触摸。
与草丛的生机勃勃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混杂在中间的枯叶,灰灰的,僵硬,只不过很少。我抬起头,树上依旧是绿,层层叠叠,厚,却不显得压抑。
突然,我想起了什么,猛地将头埋下。果然,地上已经没上次那种果子了。不知为何,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阵酸楚和懊悔。
也许这树是结果的,就是那果子,我为了泄气将树的孩子踩碎,树却一直包容着我们。
我也抬头,笑笑,如果把树当作母亲,或许我就懂为什么这里的草和树都这么绿了。
外白渡桥,让人牵肠挂肚。近日回迁,坊间热闹。从起吊装船,一路西进,到驶入那个最为辉煌的原点,万众瞩目,为它荣归喝彩。
自上而下,满目风光。前面是苏州河上跨桥合龙,后面是浦江两岸无限美丽。此时,我心里却想起了他们,整修外白渡桥的工人。他们的身影在脑海里浮现,挥之不去。
回迁前一天,我去民生路码头,铁桥上脚手架已拆,有工人在电焊或油漆。中午,我想上楼顶拍全景,却闯进一个空屋,里面有好多工人在吃盒饭,蹲着站着都有,但没人说话。空空荡荡的寂静,与外面彩旗飘扬的工地,俨如两个世界。
外白渡桥回归故里,能跟着它顺流而下,享受两岸民众的欢呼和瞩目礼,那是何等的荣耀。然而,参加外白渡桥大修工程的工人们却默默无闻,他们曾经创造过许多奇迹。但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干着自己分内的活,这一道完了,下一道就是别人的了。
我去的那天,不愿再打扰他们。我的脚步,慢慢地移开,但心思,却留在了那里……
文档为doc格式